印度 India
資料來源 : 經濟部投資臺灣入口網
Q1.在印度開設生產企業,是否有合資或獨資的限制?
A1.
一般而言,如非屬需事先核准的特殊行業(例如國防或製藥業等),沒有相關的外資持股限制。
Q2.臺灣與印度公司合資,若採技術入股,是否有限制?
A2.
根據印度外匯法律規定:
-
外資可以以技術入股,但在持股比例上的限制須 根據產業與業務內容來評斷。
-
發行股票時,為記錄相關費用,須送交文件給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和公司註冊處核准,如技術價值證明,及其他規定註冊的相關資料。
Q3.在印度設立公司是否必須要有一位當地的股東?是否必須要有一位當地的董事?
A3.
-
在印度設立公司最少要有兩名股東,但沒有規定股東必須為當地企業或自 然人。故此,亦可以考慮以集團內的兩名法人/自然人在當地成立公司。
-
在印度設立公司最少要有兩名董事,當中一位必須是印度居民。值得注意 的是,只要該名董事在前一歷年於印度居住滿182天,亦可以滿足前述「居民董事」的定義要求。
Q4.在印度以外國股東對公司借款轉為資本的規定?
A4.
將股東借款轉為資本須遵守的規定如下:
-
印度公司得將股東借款轉為資本,需在借款前以特別決議(specialresolution)決定此借款將轉為資本;
-
特別決議及相關規定文件需向公司註冊處申報
-
印度公司的自動核准或是需特別申請核准的營運活動需在轉換前開始
-
股東持股比例的限制需在印度外人直接投資規定的限額內
-
在轉換前,需經出借人同意且轉換價格須符合規定
Q5.在印度當地成立公司需要經過什麼流程,大概所需多久時間?是否有最低資本限制?
A5.
- 設立公司流程與作業時間:
- 現行法規並未設最低資本額限制,一般印度公司之註冊資本約為10萬盧比且面額為10盧比,如有需要日後亦可安排增資。
Q6.有廠商想與印度公司建立商業往來,但因首次接觸印度市場,想知道應如何確認對方公司之真實性及合法性?
A6.
-
在印度當地設立公司,皆須向公司註冊處(Registrar of Companies, ROC)提交公司組織與章程、法令遵循聲明書、股東證明、董事名單、註冊地址等資料(文件需經公認證)。
-
如欲了解印度公司的詳細資訊以及確認合法性,可前往下方印度公司註冊處之官方網站,輸入該公司之名稱及驗證碼後,即可獲得該公司的主要詳細資料。在此網站中,也可以取得公司之財務報表及申報書。
※印度公司註冊處網站:http://www.mca.gov.in/mcafoportal/viewCompanyMasterData.do
Q7.臺商與當地政府機關或社群團體互動的技巧?
A7.
與當地政府機關與社群團體互動建議:
-
與當地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繫,並讓當地政府瞭解企業所付出的努力,如配合並協助政府進行當地的政策宣導工作。
-
臺商到一個新地方投資布局往往會加入臺商協會,積極參與當地社群團體活動,試圖與在地社群團體建立一些合作關係並保持長期良好互動。
-
可考慮建立當地供應鏈:透過資金或技術援助尋找在地合作夥伴,使其成為供應鏈的一員並給予協助,一般庶務性及日常採購對象則亦可考慮以當地社區為主。
-
善用工會:曾有經歷越南排華事件的廠商分享,他們工廠因為與工會保持良好互動,因此在事件中未受到損害。
Q8.臺商評估前往印度投資時,可以複製過往投資中國之經驗?
A8.
-
早期臺商投資中國時,因語言、文化脈絡相近,所以對環境與文化的差異適應性相對簡單,但是:
(1) 印度是個擁有29個邦和13億人口的國家,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地區的語言、文化、風俗和飲食習慣也有不同,在印度跨了一個省邦就像是出國。
(2) 英語和印地語(Hindi)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但也是只是22種官方語言的其中之一,例如:北印度通用的印度語,在南印度可能完全無法溝通。
-
建議臺商應多注意跨境管理議題,而非完全複製中國經驗,在赴印度投資時首先應先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例如印度種姓制度,並尊重彼此文化上的差異。
-
企業可以多聘用當地人才、培訓當地員工,落實在地化管理,並多與已在當地國投資之廠商交流、汲取經營管理上與當地勞工相處之經驗,以選出最適合自家公司之模式。
Q9.印度在商業往來、職場上是否也與臺灣一樣多用Line或Facebook等通訊軟體進行聯繫?
A9.
-
印度大多使用WhatsApp、Telegram、Facebook Messenger互相聯繫,其中WhatsApp在印度已經累積約4.59億名使用者,在印度擁有強大影響力。
-
印度政府已決定禁止使用臺商常用的微信(WeChat)溝通。
Q10.印度種姓制度已正式廢除,請問公司管理階層是否仍需注意相關事項?
A10.
-
印度的種姓制度雖在1950年已被正式廢除,憲法框架中也禁止種姓歧視,但這流傳千年的觀念在印度社會仍根深柢固。
-
臺商管理階層在當地實踐本土化管理時,要更小心處理階級差異的問題,以免引爆位居社會上層的管理人員與基層的職工,出現矛盾甚至衝突,也應確保組織中沒有員工因種姓、宗教、地區、性別等受到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