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
最新消息

俄烏戰後的全球供應鏈變革

俄烏戰爭結局如何現在尚難預測,但世界經濟秩序改變方向卻幾乎已經確定。這個新秩序對台灣有機會更有挑戰。

 

戰爭對於俄烏雙方、歐美乃至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已有很多估算,差別多半在於衝擊程度高低及時間長短。其中主要變數是包含台灣在內各國的制裁會持續多久。從北韓、伊朗過去經驗觀察,制裁不但在數年內不會退場,還有繼續加碼的可能,這是因為未來被孤立的俄羅斯充滿變數,但過去幾年俄國為了準備開戰已「積糧」多年,加上其油、氣出口主要市場的中國大陸並未加入制裁,因而制裁恐怕需要相當時間才能看出有無效果。

 

另一個變數則是對制裁本身的副作用,西方國家能承受多久。各國與俄羅斯經貿互動結構不同,承受力也有差異;美國日前宣布禁止俄國油氣進口作為制裁,歐洲除英國外沒有國家跟進,因為歐洲平均有四分之一的油來自俄國,天然氣更接近五成。加上糧食及礦物進口,長期制裁對歐洲國家傷害遠高於跟俄羅斯不相連的美加日澳。

 

在此情況下,歐洲各國很自然的做了二件事,一是檢討國防政策增加投資,二是從能源開始,加速供應鏈不安全的檢討及推動關鍵產業自主性政策。事實上,歐盟從2019年開始,就已經在經濟安全的架構進行檢討,新冠疫情時已經加速一次,俄烏之戰後更會全力前進。與此同時,美國、日本、南韓及澳洲,也都紛紛將經濟安全視為優先政策。

 

各國經濟安全政策不外乎二個重點,第一先看如半導體、能源及醫藥這些具經濟發展及民生必須重要性的產業,有無過於仰賴進口、來源過於集中等「喪失自主性」問題。第二再檢討經濟及科技的競爭地位、發展動能有無被取代「喪失競爭力」的威脅。

 

過去30年以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台灣,這個趨勢有三個必須高度謹慎面對的意義。首先,台灣經濟安全風險順序正好跟各國顛倒,因為台灣很多「世界第一」的產業,正是讓各國感到「喪失自主性」的潛在不安全感來源,因此各國的經濟安全檢討,特別是想降低進口依賴的作為,才是台灣的最大風險;檢討加速,也意味著台灣風險出現的時間提早。

 

第二,集中自台灣進口不等同於不安全,畢竟台灣做為各國主要供應者,一向以穩定、配合稱著,因而有必要瞭解並化解各國的擔心。不過能否化解,跟第三個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意涵有關。也就是包含北京在內的主要國家追求經濟及科技自主性,除了確保物資供應及經濟發展穩定外,還有一個可能的長期戰略目標,就是要降低與競爭對抗者(例如美中之間)的連結性及依賴度以便控制未來衝突成本及牽掛(包含制裁的副作用)、減損對方能量,但同時確保敵手對自己的依賴度(如科技)。俄烏戰爭會鞏固「大國衝突難以避免」聲音成為主流,而更加支持這個目標。

 

大國對抗理論者指出衝突一定兩敗俱傷,戰略布局往往是能否達到自損八百卻傷敵一千的效果?如何將自損從八百減到四百?自損四百能否承受?這些問題規劃衡量。各國經濟安全及供應鏈自主政策,感覺確實有朝向降低自損、擴大敵傷目的前進。果真如此,回流、國產及分邊分隊難以逆轉,台灣習以為常的全球供應鏈及分工會面對更多挑戰。最重要的是維持台灣的經濟及科技實力,因為實力才是和平的保證。

資料來源:李淳 (2022)。俄烏戰後的全球供應鏈變革。取自:經濟日報 (2022年03月28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6195876